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效法富爸爸》3檔高股息 養我一輩子


Smart智富月刊 第128期 2009-03-31 撰文者:劉 萍

好的股票,可以養你一輩子,你相信嗎?

今年39歲的研究機構職員蔡海茲就辦到了!從2003年開始,他每年拿出30萬元存款,固定投資3檔高配息股,無論台股看漲、或看跌,一定買進,而且3檔股票每年配發的現金股利,也在下一年度和自己的存款一起滾入,投資相同的股票。

6年下來,他從口袋拿出來養這個現金流果樹的本金只有180萬元,但3檔股票含配息、配股、再加股價增值,合計市值已達303萬6,000元,累積報酬率168.67%,平均年報酬率達16%。假設蔡海茲把相同金額的資金,存在銀行放定存,6年下來,利息只有10萬多元,年報酬率相差14%之多。

儘管去年金融海嘯,讓台股重跌46%,但是,蔡海茲對這個用股票打造平穩現金流的果樹,非常滿意,不但抱股不賣,還打算用相同的股票再存4年,讓果樹再長大1倍。按他估算,屆時,每年光靠股票配息就可以領超過72萬元,平均每月可領6萬元,至於現在,這個現金流果樹,每月就可為他產生近3萬 6,000元的股息收入。

用這套方法,最大的好處是,不必管股價波動、不怕股災,也能賺進穩定的現金流,「這等於是自己DIY退休年金,而且是活多久、領多久,還可能愈領愈多!」這位研究員出身的上班族如此說。

打破觀念,不再賺價差 改賺配息讓錢不斷流進來

蔡海滋會想出這套方法,是被羅勃特‧清崎(Robert T. Kiyosaki)的一句話啟發,他說:「好資產,必須能為你帶來持續性的收入。」高股息股就是這樣的好資產。

在用這方法之前,蔡海茲投資股票達10年,原本只想靠股票快速致富,每天看技術線圖、搶進殺出,總是賺小、賠大,賺兩萬元、賠10萬元。10年下來,總投入近200多萬元本金,只小賺10%左右。「花那麼多心力,卻是白忙一場,」

投資不一定穩賺,工作也不是鐵飯碗。做研究員多年,每次遇到不景氣,公司都會先從研究部門先砍人,「2001年網路股災後,市況不好,我爸媽擔心有一天會裁到我,一直勸我去考公務員。」但蔡海茲沒去看考試用書,反而把當時新上市的《富爸爸,窮爸爸》翻了好幾遍。

他發現,清崎是靠買入好資產,然後從資產中得到豐沛的現金,再進行投資,因此致富。而清崎和他最大的差別,在他買賣股票只想賺價差,努力要賺「一次性收入」,並沒有設法讓持股變成一種「持續性收入」。

但是,按照清崎的建議,把配股、配息滾進投資帳戶,隨著投資股票的市值長大,配息跟著大增,「如果1年配息足夠1年生活之用,只要投資的公司不出事,股票就不必賣,錢就會一直流進來!」蔡海茲分析。

單有觀念還不夠,他再用高股息股中鋼做試算。他把中鋼自1991年至2000年的每年開盤價、配發的股利等數據全部找來,以每年固定投入10萬元,加上前1年配息,在開年第1天開盤就買進,如此連續做10年,結果發現,總投入現金是100萬元,10年累積的資產總值可達140萬元。

那段期間,先後發生亞洲金融風暴、網路股災,中鋼股價從最初買進的29.5元,最高漲至36元,到2000年最後1天收盤時,跌到19.9元,但仍能創造每年平均7%的利息收益,比做價差安全、簡單,獲利又比銀行定存高又穩,蔡海茲因此打算,除中鋼外,再挑兩檔高股息股,打造自己的現金流果樹。問題是股票要怎麼挑?

身體力行,挑出高股息股 每年每檔投入10萬元只買不賣

蔡海茲以中鋼為範本,挑選在公司經營上,必須業績長期穩步成長,財務穩健的產業龍頭股;其次是公司股利政策要均衡穩定,即使遇到景氣不佳,仍可用保留盈餘來分配股息。
對此,嘉實資訊副總經理王錦樹分析,高配息股因長期財務和績效穩健,除權除息後,多半能填息,基本上股價波動不太大,長期投資,很有利。

蔡海茲花1個多月詳讀財報確認,由於設定投資金額是1檔股票1年投10萬元,因此從本益比在10倍以下、股價在20元以內的股票篩選,最後選出中鋼、台橡、超豐3檔高配息股。

由於這方法至少要持續10年,對習慣買股賺價差的蔡海茲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必須控制自己,不受股價波動影響,每年定期買進,不能因股價漲跌就賣出,必須像機械般反覆操作。玉京財經資訊執行長汪潔民就分析:「做慣價差的人,只想掌握波段,1年賺20%〜30%。所以行情一來,股票就抱不住,會賣掉。」

為了解決汪潔民點出的問題,蔡海茲先把自己投資的資金重分配,1/2還是做價差,賺一點額外報酬;另外1/2加上年終獎金,就存進3檔高配息股票去累積財富。因此,他還另外開了一個證券交易戶,並把操作原則告訴營業員,請營業員在每年第1天開盤時,不必管股價,就用每年底固定存入的資金,連同前1年配發的股利,全數買進指定的股票。

坐享豐收,退休金有著落 未來月領6萬不成問題

前3年時,現金股利只小幅增加,但比起做賺價差,這裡的操作不需貼盤太近,壓力小,也不會焦躁,蔡海茲已經很滿足。到了第4年,資產增值加速,尤其是台橡,每年累積的現金股利以1倍左右的速度成長。「再做4年,每月累積到6萬元以上,我就不用工作、可以提早退休了!」

雖然,這兩年景氣不好,股利縮水,但蔡海茲評估,這只是短期影響,而且定額投入的10萬元可買進更多的股數,果樹的規模反而增加得更快,配息收益甚至可能大增,讓他不必再等4年,就能提前退休。「現在,正是執行這方法的黃金期,可以把你失去的退休金再『存』回來,」蔡海茲說。

清崎曾說:「投資,是一個透過簡單、機械化操作就可以致富的過程。為什麼大多數人做不到?因為他們認為,投資致富,過程很神奇,不可能這麼簡單、單調而枯燥。」花6年為自己打造一個穩定現金流的果樹,現在,蔡海茲也相信,做投資,簡單比複雜要好得多!

汪潔民指出,蔡海茲的投資策略,其實上市櫃企業的老闆們都是這麼做,「用股票複利滾錢,才是真正有錢人會做的事!」更重要的是,執行這方法並不難,本金也不用多,從現在開始,你就可以執行!

*以股養股 不怕股市漲跌都能賺

蔡海茲在每年第1天開盤時,以30萬元買進3檔股票,每年配股續抱,配息就在隔年和30萬元本金一起買進股票,以第1年來看,經過試算3檔股票市值就翻漲為 55萬7,685元(市值=[本金÷3檔股票第1個交易日開盤價+3檔股票配股]×最後交易日收盤價+3檔股票配息),6年下來,資產長大1.68倍。

*想學養股術,可以這樣做:

(一)挑出值得投資的股票
1.公司財務長期穩定: 過去10年,營收穩定成長 資本支出少、自由現金流量充裕 獲利不一定要年年成長,但長期呈上升趨勢,原則是:近3年每股稅後盈餘(EPS)平均值>近5年平均值>10年平均值

2.過去5年~10年的股利政策均衡而穩定。

3.公司是產業龍頭。

4.依你每年可投入預算,挑選股價適合的標的。

(二)進場執行

1.第1次買股,可用兩個原則注意股價: 本益比在10倍以下 買進股價是否夠便宜?可用股價淨值比(PBR)做參考指標,愈低就愈具投資價值。

2.採定期定額方式投入:
第1年開盤第1天,買進10萬元
第2年開盤第1天,用10萬元+第1年配發的現金股利,買進中鋼
第3年開盤第1天,用10萬元+第2年配發的現金股利,買進中鋼,如此反覆操作至少10年。

在累積到夠你用的現金流之前,現金股利一定要再滾入,不能領出來,直到累積到足夠現金流後,不用賣股票,就完全可以靠現金股利過日子。
(三)追蹤與調整

1.每年檢視數據: 查看營收、獲利的數據,若5年到10年期長線走勢往上,就可安心續抱。

2.留意經營狀況: 當出現年度虧損時,要開始注意接下來的經營表現,若第2年產業景氣沒問題,公司營收和獲利仍大幅衰退,就要全數出清,換股執行。

(四)不斷的心理建設

1.不受股價漲跌影響: 每年買股時,不要受股價起伏影響,因為你是要賺現金流,不是賺價差。

2.堅持長抱: 堅定的持續長抱,連存10年~15年都不去動用,股票複利的效果是非常驚人的。

*專家看法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協理余弘仁:要賺股息,也要省稅金

申報個人綜所稅時,「股東可扣抵稅額」取決於「發放股利」及「稅額扣抵比率」,只要「稅額扣抵比率」高於「個人綜合所得稅率」,股東參與除權息,可享股利或股息報酬,也可額外獲得抵減稅額,可謂「一魚雙吃」。根據過往紀錄,傳統產業股,可扣抵稅率高,通常在15%〜20%以上,較無稅負問題;至於電子業,因已享有租稅優惠,可扣抵稅率就低,投資人就易有稅負的負擔。

寶來投信指數投資處副總經理黃昭棠:定期檢視個股的股利政策


小心企業會調整股利政策,例如向來採高股利政策的鴻海,今年就調降股利。 長期執行須小心如果公司獲利不佳,有可能發不出股息。 在產業與景氣出現變化時,注意個股經營、股利政策的調整,建議每年檢視1次。

個人於年度中死亡,其所得應由配偶合併辦理結算申報

財政部/《賦稅》
2009.3.31

(臺中訊)個人如於年度中死亡,其配偶為應辦理結算申報之納稅義務人,其死亡及以前年度應申報課稅之所得,仍應由其配偶合併辦理結算申報,以免遭罰。

中區國稅局表示,凡是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應於每年5月1日起至5月31日止辦理前一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如遺有配偶,則應與其配偶合併辦理結算申報,因此,如果個人於年度中死亡,而其配偶亦為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則其死亡及以前年度應申報課稅之所得,應由其配偶為納稅義務人,合併辦理結算申報,如其配偶未合併辦理結算申報,國稅局將依法補稅處罰。

該局轄內納稅義務人甲君91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漏報其已死亡配偶及受扶養親屬執行業務、薪資及利息等所得合計190餘萬元,經該局補稅10萬8千餘元,並按所漏稅額處0.2倍罰鍰計2萬餘元。甲君復查主張其因不瞭解稅法規定而未申報其配偶之所得,其為低收入戶,又需扶養兩個小孩,請予減輕或免罰云云。案經該局復查決定,該案係按所漏稅額處0.2倍罰鍰,已減輕處罰,且甲君配偶於92年4月間死亡,其91年度應申報課稅之所得應由甲君於92年5月申報期間合併辦理結算申報,甲君漏報其配偶薪資等所得,違章事證明確,縱非故意,亦難卸其應注意、能注意而未注意之過失責任,原處罰鍰並無違誤,復查後予以駁回。甲君仍未甘服,續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均遭財政部及臺中高等行政法院駁回。

該局特別呼籲,夫或妻一方於年度中死亡,其所得仍應由生存之配偶合併辦理結算申報,以免遭罰。

企業股票獎酬員工,稅不同

工商時報/王信人
2009.03.31

 南區國稅局表示,公司獎酬員工主要有二種方式,一為員工分紅配股,另為員工認股權,讓員工可以分享營運成果,但是,這二種取得股票的課稅不同,員工要注意,以免漏報所得,除了依法補稅外,加處罰鍰。

 南區國稅局表示,員工認股權時價超過認股價格部分,為個人提供勞務的補償性報酬,應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而員工分紅配股方面,面額部分為薪資所得,要報稅。超過面額10元以上的部分,要計入最低稅負中,但如果低於600萬元免稅額,也課不到最低稅負。

 員工分紅配股課稅方式如下:1.面額部分屬於員工的薪資所得,併入到取得年度的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中,課徵綜合所得稅。

 2.配發股票可處分日次日的時價超過面額部分,屬於個人基本所得額,超過600萬元以上,要課徵最低稅負。

 3.實際出售股票時產生的利得或損失,如為上市上櫃或興櫃股票,為證券交易所得,免稅。如為未上市上櫃或非興櫃股票,交易利得計入最低稅負中,損失可在當年度或之後的3年度的交易利得中扣除。

 員工認股權的課稅方式:1.執行權利日股票「時價超過認股價格之差額」部分,屬員工的其他所得,併入員工執行認股權年度的綜合所得總額,課徵綜合所得稅。

 2.實際出售股票時產生的利得或損失,如為上市上櫃或興櫃股票,為證券交易所得,免稅。如為未上市上櫃或非興櫃股票,計入最低稅負,交易損失可分4年扣除所得。

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連帶保人 小心被吃乾抹淨

經濟日報/呂郁青
2009.03.30

家住新店半山腰的林弟(化名)打開窗戶,看著遠方山景,迎面吹來涼風讓他滿足地笑了。終於買下人生第一棟房子的他,特地邀請好友到新居小聚,分享初春的怡人陽光。

最近房價下跌,利率也下跌,朋友好奇問林弟房貸利率、條件,最近辦的房貸利率真的很划算,林弟說:「只是要麻煩姐姐來當保人。」

擔負責任等同於貸款人

這位律師朋友敏感度很高,聽到「保人」兩個字,馬上問林弟:「你的房貸是最高限額抵押權嗎?」林弟一頭霧水,什麼是最高限額抵押權?

律師解釋:「如果銀行設定的是最高限額抵押權,以後就算你欠了銀行卡債20萬元,或是你幫別人作保的債務欠款,你姐姐都要幫你還。」但林弟認為,這應該不可能吧,姐姐幫我簽的明明是房貸抵押的保人,跟其他的負債有什麼關係。

「抵押」用白話文來說,就是你借我錢,我把房子的占有權暫時轉移給你。普通抵押權就是等房貸還完,抵押權就自動失效,比較像一般人認知的抵押權。但最高限額抵押權最高限額抵押權,可就沒這麼簡單。辦房貸的人只要把這棟房子抵押出去,過去、現在及未來可能發生的債務,全部都算在內。

可怕的是,這些債權還包括保證在內,也就是你幫別人作保,對方不還錢,銀行也可來扣押這棟房子,逼著你還錢。

就林弟的案子來看,幫這筆房貸擔任連帶保證人的姐姐,也要負起跟貸款人一樣大的責任。

「以後就算林弟欠的是信貸、卡債,或是信用卡發生糾紛,決定止付的時候都要小心」,律師說,因為,不管是什麼借款,只要不還本金、利息,銀行都有合法的權利,直接找上連帶保證人要錢。

「銀行從一開始就不合法,」消保會法制組組長邱惠美說,林弟的房價高過房貸本身,就算是「足額擔保」,根據銀行法第12-1條,只要是自用住宅,銀行已取得足額擔保,就不能以任何理由再要求借款人額外提供連帶保證人。

解除保人,符條件可提出

消基會金融消費委員郭尚義說,89年就已增修銀行法第12-1條,但這幾年還發現有銀行私下要求房貸戶找保人,現在找保人不容易,銀行拿了500萬元價值的房子,只貸款300萬元至350萬元已經夠了,不應該再強求提供保人。

法律扶助基金會律師陳芬芬也常常聽到,銀行要求太太買房、先生當保人,或是要求貸款人再提出一個「共同借款人」,根本就是變相避過「連帶保證人」之名,行「連帶保證人」之實。

如果銀行現在還要求你提出保人,郭尚義說,只要符合自住、足額,就可以向銀行提出要求,解除保人。

林弟除了拿出房子、找姐姐當連帶保證人,還再簽了一張本票,亞洲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副教授李禮仲說,這實在「太超過」。

邱惠美也說,民眾只欠銀行一筆債,銀行卻有三種工具與管道可以要錢,讓銀行立於不敗之地,罔顧消費者權益。

保人明顯違法,但本票呢?郭尚義認為,一筆債權不能重覆兩分債權憑證,借款契約已經是借據,再多一個本票,萬一金融機構把債權賣斷,經過不同機構催收或是時代久遠,可能因此產生糾紛。

李禮仲說,銀行已經取得房子抵押權,又要保人與本票,在這宗借貸關係上占盡優勢。

有些房貸或車貸人本身沒簽本票,但銀行要求友人簽下本票,以跳過要求保人的銀行法限制。法扶就曾接過這類案件申訴。

李禮仲說,就連黑社會都知道不要簽借據而是要簽本票,因為本票效力又快又大。

加開本票,容易產生糾紛

為什麼銀行還要再另外要求本票?陳芬芬說,對銀行來說,本票是求償成本最低工具。

本票只要拿到法院提出強制執行,就可以很快扣薪、查封房子等;但是一般如果債權人拿著一般借據去法院,還要先請求確認債務關係,一調查可能就拖上半年、一年。

陳芬芬認為,本人簽的本票應該合法,因為銀行不會同時執行借據與本票兩個權力,兩個支付工具是競合的,只要一個滿足,另一個就不會執行,但若由他人簽名,就很不合理。

消基會發現,除了少部分銀行將需另簽本票寫在契約上,大部分銀行房貸行員則是以口頭勸說要房貸戶再簽一張,但華南銀行等公股銀行已取消另簽本票的制度。

消基會指出,個人購車及購屋貸款定型化契約不得記載事項第三條,只規定「不得約定借款人應提供未載金額之本票」,因此,除非在契約內約定不能提供未記載金額的本票,才能認定契約無效。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投資理財顧問??

轉貼自巴菲特價值投資討論區 張貼者: valueinvestor

許多人因為沒時間或沒有具備必要的投資理財相關知識而委託投資理財顧問代為打理個人財務,或是徵詢他們的意見或建議。一般人認為投資理財顧問既然是此方面的專家,其投資報酬率一定會比平均來得好,或至少比自行購買基金來得高。

投資理財需要知識,但足夠的知識只是入場券,不是保證。委請投資理財顧問真的會比自行購買基金來得好嗎?

這就牽涉到投資理財顧問的本質。專業的知識、亮麗的外表裝扮、名片上顯赫的頭銜、響亮的公司等等,看起來令人頭昏目眩,但這都是表象。我們不妨仔細思索一下:投資理財顧問的本質是什麼?大多數投資人不會想到要去思索這個問題,事實上他們壓根兒沒想過這會是個問題。投資理財顧問不就是幫助投資人賺錢嗎?

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可能需要點中學程度的「算術」(老實說,應該是簡單的機率)。下面一篇文章是引用自「找股市明牌」這篇文章,為了讀者閱讀方便,筆者直接複製該文如下:(看過該文的讀者請忍耐一下這盤炒冷飯)

找股市明牌

你的投資顧問可以有90%的正確性判斷出某支股票是否明牌(會大漲)或不是明牌(不會大漲)。按過去的統計資料顯示,在一段期間內股市平均每100支股票中就會出現一支大漲的明牌。如果你看中一支股票但不確定是否明牌,請教這位顧問,他(她)判斷是明牌,此時你會:

A. 傾全部家當買進
B. 投入1/2的資金買進
C. 投入1/5的資金買進
D. 投入1/10的資金買進
E. 按兵不動,再研究

許多投資人無法獨立思考,或其知識經驗無法支持其做獨立的思考判斷,因此常喜歡請教別人的意見做為參考。尤其看中某支股票卻又不是很有信心時,更會請教所謂的專家的意見。

要找出股市的明牌為什麼不容易,主要不是證券分析師的專業知識沒用,而是統計上的客觀事實:明牌太少了。大海撈針,對誰都不容易。現在我們一步一步用機率來了解為什麼。

假設有10,000支股票,按歷史的統計資料顯示,股市平均每100支股票中就會出現一支大漲的明牌,因此10,000支股票中會有100支明牌、 9,900支非明牌。該投資顧問的判斷正確率為90%,因此在100支明牌中正確判斷出為明牌的股票數為90支,但也有10支明牌股票被誤判為非明牌。同理,在9,900支非明牌股票中正確判斷出為非明牌的股票數為8910(=9,900×90%)支,但也有990支非明牌股票被誤判為明牌。

因此該投資顧問判斷為明牌而實際上也是明牌的機率為:真正的明牌且被投資顧問判定為明牌的數目÷投資顧問判定為明牌的數 目=90/(990+90)=8.3%。出乎大家意料中地低吧?因為很多人都被90%的判斷正確率所迷惑,卻忽略了基數比例(Base Rate)(真正的明牌在股市中的比例)的大小:實際股市中非明牌的股票數目遠大於明牌股票的數目(99比1)。因此不管該投資顧問判斷明牌的功力多厲害,槓龜的比例仍然高達92% (=1-8.3%)。你知道為什麼要選E:按兵不動、再研究的原因了吧?所以,如果你還想靠請教所謂的專家意見做參考來發大財的話,趁早死了這條心吧。更何況那些冒牌的專家(譬如很多在電視上解盤的投顧老師)有非常大的機率只會讓你血本無歸。

但如果反過來看呢?投資顧問判定為非明牌而實際上也是非明牌的機率有多少?等於:真正的非明牌且被投資顧問判定為非明牌的數目÷投資顧問判定為非明牌的數目=8910/(8910+10)=99.9%。哇!簡直是鐵口直斷嘛。

所以真正的專業投資顧問的價值不在於幫你判斷明牌,而在於告訴你那些不是明牌,讓你避開傾家蕩產的風險。但你也無法靠請教投資顧問發財。

不過偷偷告訴你一個秘密喔,即使你隨便瞎猜(如丟銅板般,猜對的機率為50%),你猜是非明牌而實際上也是非明牌的機率高達99%,在實務上與前述的投資顧問也差不了太多。(不過可惜的是,雖然機率很高,但你無法靠「猜非名牌很準確」而致富。)

附註:
1. 原文的有獎徵答已不適用。
2. 請參看原文後楓樹林的回應。
3. 關於基數比率的思考陷阱請參看Base rate fallacy


因此如同文中所隱喻的,投資理財顧問的本質在於協助投資人避免犯下嚴重的錯誤。例如即便是購買基金,如何選擇基金並不容易,一般人可能需要專業的投資理財顧問協助。但不是說所有的投資專家都只能幫助投資人減少錯誤,有些投資理財專家長期下來還是可以獲取比市場報酬率高的報酬,但只有其中極少數人可以做到,巴菲特即是其中之一,但可惜他不做顧問,也沒人請得起。也有少數扛著投資理財顧問的名號,卻做一些利己(衝業績拿獎金)損人(使投資人虧損)的投資理財建議。

不過,一位真正專業且本著良心的獨立投資理財顧問(註二)的確可使投資人避免因無知而犯下嚴重的錯誤,但他也無法讓你賺大錢。是否投資理財顧問就沒用了呢?不是的,如巴菲特所強調的,長期下來要投資成功的關鍵就是避免犯下嚴重的錯誤,所以真正的投資理財顧問對很多投資人來說仍是有其價值,只是必須弄清楚其本質,以免有錯誤的期待。


註一:一般民眾接觸到的理財專員大多屬於銀行或保險公司,他們主要任務是銷售保險理財商品,投資人最終是否獲利並非最關心的重點。而且他們的專業知識與道德良心良宥不齊,投資人只有自求多福。但並非所有的理財專員皆如此,其中也有真正專業又有良心而以投資人的獲利與否為最優先考量的理財專員,能否碰上就看個人運氣了。

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學校沒教的理債觀念(二)不要借錢還債

不要借錢還債;不要借錢投資;有債要先還

2004年,年輕人已經過著暗無天日的償債生活兩年,眼看著再熬三年就可以解脫了。而大環境也在改變著,銀行的貸款利率隨著政府的政策持續下調。某天,年輕人接到一通電話,是母親打來的,說是透過朋友介紹,某銀行的襄理可以用更便宜的利率幫年輕人辦理代償。

所謂的代償,就是跟甲銀行借錢去還乙銀行的錢。由於年輕人在2002 年時跟五家銀行貸款的利率比較高,而2004年貸款的利率比較低,所以這個銀行襄理想要說服年輕人,跟他們銀行借錢吧,借出來利息低的錢,去償還當年利息高的貸款所剩下未償還的三年餘額。

◎代償比較划算嗎?

當時,年輕人在跳槽後的新電信公司工作,負責通話費率的計算。由於日常接觸到大量的成本利潤結構資料(他甚至用Excel 自己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財務模型,把各種參數套進去就可以算出行銷費用的成本結構),對於財務的觀念也日漸清晰。

代償比較划算嗎?年輕人半信半疑,以前借的錢利息高,所以現在借利息低的錢去還,好像有道理。然而,當年借的是五年貸款,再三年,也就是07年就還完。現在借新的五年貸款,雖說把以前的舊債還清了,但新債要到09年才還完,這,前後總計相當於七年貸款。

五年貸款!七年貸款!年輕人想起當初貸款時看過代辦公司提供的利率表,印象中記得七年貸款的利率比五年低。如果記憶正確,那現在借新貸款去還舊貸款,就相當於當初一開始就借七年代款一樣,利息低是很應該的!很正常的!並無任何優惠可言!

2004年的年輕人已經不一樣了,他有工具,有概念。為了求證,他很快用Excel 算出在下列條件下,哪一種方式是最划算的:

條件一:不借新貸款,剩下三年以9% ~ 13%的高利率持續還舊貸款。

條件二:借新貸款,還舊貸款,利息低至6%,借期為五年。

條件三:借新貸款,還舊貸款,但只借三年,但利息會比借五年高。

◎不要借錢還債


年輕人很快的得出一個結論。借新貸款去還舊貸款的人是傻子!優惠並不明顯,只是徒然幫銀行創造銷售業績罷了!上述三個條件下,只有老老實實採用《條件一》按照原訂計畫把錢還完才是最聰明的。這個事實震撼了年輕人,因為他第一次搞懂了利率的把戲是怎麼回事。

只有一個情況是對年輕人最有利的,就是依照《條件三》只借三年新貸款去還舊貸款,但是新貸款的利率要比照《條件二》,這才是真正的划算。然而,銀行何其聰明,這麼對貸款人優惠的條件是不會存在的,年輕人跟銀行襄理在電話中確認了這個事實。

他們相約見面。年輕人把預先準備好的Excel 表格印出來,攤在銀行襄理面前逐一解釋為何他們的貸款方案不夠優惠。襄理很有風度的微笑,然而卻無法反駁精確的數字,他知道這個生意做不成了。會後,他問年輕人:這張表格可以給我嗎?年輕人攤攤手,把表格送了他。

借錢還債是划算的嗎?一定要先算過!

在解決上述難題後,年輕人又遇到新誘惑。兩年的償還讓他的手頭比較寬裕,每個月還能存錢。他打算把餘錢累積起來,例如到20萬台幣,就拿去清償當初借款的五家銀行其中一家的全部貸款。只要一口氣解決一家,每個月的現金流就多出來了,這是正確的理債方法。

然而,在清償之前,錢也只是存在銀行裡生利息。要不要拿去投資?

◎不要借錢投資

買股票嗎?台灣的股票市場實在看不懂。買基金嗎?聽說要做長線投資?還是買外匯?完全沒概念。然而,不論怎麼樣的投資都有人賺錢有人虧錢。關鍵是,年輕人虧得起嗎?這些錢是他累積起來要還債的,如果他把這些錢拿去做投資,其實就相當於借錢投資了。

最終,年輕人選擇了繼續把錢放在銀行,依原訂計畫累積到足夠清償某家銀行的貸款時,再把錢動用出來還債。每還掉一筆,每個月的現金流就會增加。投資,會有賺有虧,而他知道他虧不起。年輕人再度學習到,借錢投資是愚蠢的,只有使用閒錢投資的人才是聰明的。

因而,有債要先還,而不是有一點錢就去搞投資!

從2004年開始,五家銀行的貸款逐一被解決。很幸運的年輕人在這幾年當中沒有缺手斷腳失掉他的工作。然而,情況還是很窘困的。當他 2006年砸鍋賣鐵到大陸去工作的時候,在第一個月薪水還沒領到的青黃不接的情況下,居然是靠著信用卡預借現金撐過的。

年輕人是幸運的。他在銀行工作的朋友事後告訴他,大部分人在借了超額貸款後,遇到現金斷流就開始動用信用卡預借現金,接下去辦越來越多信用卡應付資金周轉問題,最後變成卡奴乃至萬劫不復。動用信用卡預借現金應付貸款,那不就是等於借錢還債?萬萬不可呀!

回首2002年 9月份所做的那個財務決定,年輕人簡直就是在玩火!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很遺憾,學校為什麼不教?)

- 不要借錢還債。借來的新貸款或許可舒緩現金流壓力,但只是把問題往後丟而已。如果你的現金流正常,沒事不要要借新款。

- 不要借錢投資。借5%利息的錢去投資預估收益會有 15%的標的就是財務槓桿。要一輩子冒險成功是很難的,而失敗只要一次就夠了。

- 有債要先還。手上有餘錢就心癢難耐,期待透過投資賺更多。事實上唯有先拿去還債才是正途,長期會解決你現金流的問題。

- 理債或理財的關鍵:關注現金流!理債的方式要朝向增大你的現金流的方向走,理財也是一樣,要買入能夠增大現金流的資產。 (文:黃紹麟)

學校沒教的理債觀念(一)關注在現金流

不要讓自己陷入現金流吃緊的窘境,永遠不要!!

2002年,一個年輕人剛滿30歲。 9月份,他簽下人生中的第一筆貸款: 240萬台幣,分別給當時的女友和家人使用。10月份旋即從台灣某知名上市電信公司離職,投入另一家初創電信公司,開始了他之後五年內月領10萬台幣薪水但是窮苦與酸楚異常的生活。

本系列文章,是要講述一個理財智商為零的年輕人,如何為他懵懂無知的財務決定付出重大代價。雖然,這些經歷比不上那些負債上億最後神奇翻身的名人,但是相信這些經歷更加貼近市井小民的生活。也因為這 240萬的負債,他終於弄明白,人生的路應該怎麼走。

◎這樣負擔不會很重嗎?

通常,在台灣一個普通人的個人信用貸款大約可以到80萬台幣(實際額度由銀行最終核定)。而不管是跟幾家銀行貸款,所有貸款加起來很難超過這個額度。為了控制風險,當你跟銀行貸款時,銀行會透過聯合徵信中心調查你在其他銀行的貸款情況。所以說,要超過很難。

然而年輕人卻一口氣跟五家銀行貸款總計 240萬。除了因為在上市電信公司工作因此銀行願意給比較多之外,也因為找了坊間的理財顧問公司代辦。代辦公司據說有通天本領可搞定一切,然而事後想起,也不過就是上網搜尋一下就放心的委託人家去辦,其實真傻也真危險。

在代辦公司 S小姐陪同下,一天內跑完五家銀行辦手續。 S小姐儘管代表著代辦公司的利益,還是好心的問:這樣負擔不會很重嗎?年輕人得意的笑了:我算過嘿,每個月還貸款加上日常開銷還能存點小錢。存的錢累積到一個程度,可以再投入還款,可以縮短負債的時間。

這五筆貸款的利率,金額及還款年限各不同(五到七年),年輕人擬好計畫要先把利率高金額小的優先還掉。如果不出意外大概四年就可以全部還完。這樣的財務規劃讓年輕人徹底的變成月光族,然而此時的他卻還沒有辦法想那麼多。而他最後總計花了五年才全部清償完畢。

◎地平線以下的人生

接下去有個大問題。年輕人的年收入大約是 120萬台幣。但是由於公司都是年終獎金發 6個月以上的,所以其實平日的薪水沒有那麼高。換言之, 120萬裡面有好大一部分是到了年底才能拿到。雖然電信公司年終獎金都是會發的,但是,這樣子每個月的開銷會成問題。

年輕人雖然理財智商很低,但卻也隱約感覺出,現金流的重要性。如果每個月的還款不能從每個月的薪水支應,那最後勢必造成要去借新的貸款來應付,還要再付新貸款的利息錢,這完全是不對的。因此,寧可去找一份月薪比較高但是年終獎金發比較少的工作才對。

就這樣,貸款下來之後一個月,年輕人順勢跳槽了。新工作的年薪增加了一些,年終獎金也少了,但月薪達到 9萬台幣,足夠他應付每個月的開銷,更何況後來逐年加薪到10萬。然而,這個看似完美的理債計畫,執行一年後年輕人就開始陷入了地獄般的心情當中。

每個月發薪水的那一天是年輕人最痛苦的一天,因為一天之內薪水馬上一半不見。剩下的一半再付掉台北市房租,其餘的錢僅夠生活,有時甚至沒有餘錢可以存款。他覺得自己窮困極了,一想到未來還有好多年,就覺得自己的人生在地平線以下,不知何時才能爬到一樓來。

◎複利,資本主義最有威力的武器

年輕人突然意識到,理財的關鍵在於管理風險。然而此刻的他,風險卻是巨大無比。他能保證五年內一直有工作嗎?他能保證哪一天出門不被車撞嗎?不需要重大傷亡,只要一點小傷讓他兩星期不能工作,他的現金流就斷了,之後會兵敗如山倒。。。他生活在深深的恐懼中。

年輕人把希望寄託在保險。風險需要管理,因此在他的負債生涯中,保險的錢從沒中斷。他知道,萬一出事了沒人能救。然而年輕人的工作選擇權依然受到限制。他一直計畫到大陸發展,只是到新地方工作更沒保障,而他甚至承擔不起一個月沒工作。大陸計畫,也就擱淺了。

他努力的翻譯書籍賺外快,想要有更多的現金。而當他把眼光放遠,卻看到了更可怕的事情。當年輕人的大學同學都已經在開始存下人生的第一個百萬時,年輕人的存款卻是負一百萬。當年輕人五年後終於把貸款還清的時候,他的資產是零,而他的同學已達數百萬。

而當他的資產開始變成正數的時候,他的同學已經拿百萬現金開始投資。大家都知道,資本主義最有威力的武器在於複利。簡單來說,手上錢越多的人越容易累積財富。所以可以想像,現在年輕人跟同學的差距是一百萬,10年後甚至20年後的差距,不會只有一百萬。

年輕人捶胸頓足,當年拍胸脯以為擔得起,其實甚麼都擔不起。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很遺憾,學校為什麼不教?)

- 任何個人財務決定都應該以10年以上的眼光來看待。你現在能負擔,不代表10年後你還行。因為,複利是資本主義最可怕的武器。

- 「現金流」是企業經營所關注的焦點。然而,對於個人理財來說也是。找出可能讓你現金斷流的風險,管理它。保險,是可接受的。

- 不要讓自己陷入現金流吃緊的窘境,永遠不要。現金斷流會引起骨牌效應,而這輩子可能只要一次現金流斷流就夠了,你就再起不能。

- 貸款買房子讓個人陷入絕大風險中,讓小康家庭現金流吃緊。不確定買房究竟算買入資產還是負債,但買入負向的現金流則是肯定的。 (文:黃紹麟)

理財成功的關鍵--資產配置



理財成功的關鍵,不在選股,也不在挑對買賣時機,重點在資產配置。做好資產配置,就能克服市場波動,讓你的錢,在多頭時賺錢,空頭時又抗跌,達到長期穩穩賺的目標。

美國學者葛瑞.布林森(Gray Brinson)在追蹤全美82家大型退休基金的長期績效後更發現,91.5%的基金能長期獲利,都要歸功於資產配置。

過去40年,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為波克夏(Berkshire Hatha way Inc)創造了逾2,000倍的驚人報酬,能如此成功,他說:「我只做兩件事,一是資產配置,一是選好管理公司的經理人。」


掌控風險 量力而為


股神華倫.巴菲特曾經說過:投資的密訣就是別人貪心時要感到害怕,並且在別人害怕的時候要貪心 (The secret to investing is to be fearful when others are greedy and greedy when others are fearful)。

如何去克服這個投資障礙?

探討自身的風險承受度,量力而為來投資,訂定好進攻退守的依據;

*「進攻」就是鎖定趨勢主流標的,積極追求較高報酬的進攻能力,用以滿足人類貪婪的天性;

*「退守」就是利用適當的資產配置來分散風險,戰勝人類害怕下檔風險的心情。

經濟日報理財從頭來專欄—理財規劃顧問的定位


錢多事少離家近是上班族的美夢。依據2002年版的美國就業評估雜誌(The 2002 Jobs Rated Almanac)針對美國就業市場所作調查發現,美國的理財規劃顧問應當是相當理想的工作之一。該雜誌過去幾年所做的職業調查中發現理財規劃顧問連續三年都被評選為美國就業市場上最佳職業的前三位,與生物學家、精算師都是屬於收入高、工作壓力小、自主性高及就業機會多的好工作。

理財規劃顧問收入高低及就業機會多寡我們先姑且不談,光是工作壓力小以及自主性高這兩點就相當程度的突顯出專業理財規劃顧問的獨特定位是與傳統金融從業人員與投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大不相同。直到今天,國內金融機構的一線業務人員在推薦具風險的理財工具給投資人時,相當程度都是扮演著帶進場帶出場搶時機、搶流行的嚮導角色。換言之,投資人往往會誤認金融業務人員是能協助自己快速致富的嚮導。至於這些發財嚮導最終是否能讓投資人安抵長期理財積累財富的最終目的,投資人多年理財的經驗心中自有答案。

專業理財規劃顧問的角色則是全然不同於傳統的金融業務人員。 全生涯理財規劃的目的是協助投資人在長期投資後能穩健的積累財富達成投資人企望的日後生活水平。理財規劃顧問是憑著專業訓練在充分了解投資人的個人或家庭的財務現況以後,協助投資人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報酬率以及最佳的投資組合。理財規劃顧問的責任並不是為投資人創造最佳的投資報酬率,也不是幫助投資人打敗市場報酬率,更不是協助投資人去打敗其他的金融理財工具。專業稱職的理財規劃顧問是在取得投資人充分信賴,了解客戶現況以及所設定的日後生活水平後,以科學方法設計出最適合投資人理財需要的投資組合,進而在投資過程中發揮諮詢的功能導引投資人不受外界市場雜音的干擾,避免因為貪、怕而作出非理性追高殺低的投資行為,最終經過長期投資能夠達成全生涯的理財目的。

因為理財規劃顧問的功能不是在幫助投資人快速致富,所以投資人最終是否能夠順利實現長期理財目的成功關鍵是繫於投資人及理財規劃顧問兩人是否共同參與規劃、分攤責任。理財規劃顧問一旦本身定位確定,與投資人的關係釐清,工作壓力自然減輕,收入自然增加,像這樣雙贏的局面才是理財規劃顧問成為理想職業的真正原因。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聰明嫌貨三步驟 買到六折屋

商業周刊 第1086期 2008-09-15 撰文者:胡釗維、吳怡萱

嫌貨才是買貨人,但議價絕非只靠脣槍舌劍就可以。石自立因為嫌得夠專業,用九百萬買到一千五百萬元的房子。

同樣挑到一間喜歡的房子,不懂得議價的人,就會被當作冤大頭;懂得議價,你買到的則是超值貨。

「買房子,會議價、嫌貨的才是買家,」民國七十年即投入房地產投資,已有十五次購屋經驗的名利汽車銷售經理石自立指出,「但重點是,嫌要嫌得專業!」石自立曾買過一間中古屋,屋主依照附近的預售屋行情,開價新台幣一千五百萬元,但最終,石自立是以九百萬元成交,打了整整六折。在他的經驗中,每次買屋至少都能照屋主開價打個八折買進。

石自立認為,議價這件事,絕非只是坐在屋主客廳脣槍舌劍而已,是必須有步驟、做功課的。根據他的經驗,議價有很多小竅門,掌握這些小竅門,在空頭市場中,甚至能以六折的價格購入房屋。

議價的第一個步驟是,找出欲購買房屋的議價區間帶;區間帶的兩端,就是一般常說的天花板價格與地板價格。

步驟一:上網查身家,找議價區間帶 利用公設資料,抓出「天花板價格」

石自立指出,「議價的前提是,你有意願得到這項產品,」也因此,找出議價區間帶,可避免漫天喊價,壞了雙方的買賣意願。

如何找出議價區間帶?其實只要一台能上網的電腦就行了。石自立指出,在Google搜尋引擎鍵入「地政資訊網」,進入該網站後,輸入你中意房屋的門牌號碼, 就可以調出房子的地籍謄本,一覽過往的交易紀錄。當中,「公設」與「他項權利」兩項,就是找出天花板價格與地板價格的關鍵。

一般而言,屋主多半會依照目前當地的最高行情,即預售屋的價格來開價。這指的是,一間權狀五十坪的房子,若該區域預售屋的行情價為每坪四十萬元,屋主一開口多半 是兩千萬元。不過,「一般而言,成屋公設部分的房價,只有預售屋行情的一半價格,」石自立指出,這時,地籍謄本中顯示公設比的「公設」資料,就能派上用場了。

石自立舉例,一間權狀五十坪的房子,屋齡若在十年以內,通常公設比約三成(編按:即實坪三十五坪,公設十五坪)。因此,若該區域預售屋的行情價為每坪四十萬元,則這間房子的合理價格最高也只有一千七百萬元(編按:以實坪三十五坪乘上四十萬元,再加上公設十五坪乘上二十萬元)。這個數字就是這間房子的天花板價格,「套個最簡單的公式,將屋主的開價打個八五折,通常就能抓出天花板價格了,」石自立指出。

不過,天花板價格只是這間房子的最高合理價格,接著,更重要的是,要能找出地板價格。地籍謄本中的「他項權利」,就是揭開真相的那把鑰匙了。

研判屋主脫手壓力,推算「地板價格」

石自立打開電子化的地籍謄本,螢幕上,密密麻麻的資料裡,他指著「他項權利」這個欄位強調,「議價前一定要先了解。」從中可判斷兩件事情:第一,屋主是否為投資客;第二,對方是否有財務的急迫性。

石自立指出,假如屋主的居住時間很短,才剛辦貸款沒兩年就急著脫手,十之八九是投資客;若是貸款成數又達九成,代表這個投資客有急於脫手兌現的壓力,「你心 裡就能有個底,是可以好好殺(價)他的時候了。」最重要的是,能從中推算出投資客購買房子的成本,這就是議價區間帶的地板價格。

石自立指出,為求成交,出價一定要獲得對方認同,此時計算賣方成本就為必要。他舉例,假如對方貸款金額為九百萬元,以貸款九成估算的話,表示投資成本為一千萬 元,若獅子大開口一千五百萬元,很明顯的,中間五百萬元的差額,就是對方要的最高利潤。倘若當時還在多頭市場,或市場情形不甚明朗時,「你一出口就喊九百萬,你想對方願意認賠殺出的機率有多大?」石自立指出,一千萬元再加個幾十萬元的裝潢費用,可能就是這間房子的地板價格。

算出議價區間帶後,下一步,就是要盡可能讓最終的成交價貼近地板價格。此時,就進入議價的第二個步驟:挑出對方房屋的缺點。

步驟二:巡視周邊環境,多收集缺點 可到水電行、菜市場及公園聽耳語

「買屋一定要親自到現場,特別是成屋,」石自立指出。買方要發揮偵探精神,多聽、多看、多問,比如花一天時間逛逛住屋附近,觀察周邊環境,即使不看地籍謄本,光從房屋外牆的建材,也可以推算出屋齡。

「外牆貼著顏色髒髒舊舊、長方形的二丁掛磁磚,大概是二、三十年前的屋子;貼小口磚的屋齡大概有十年;如果是貼大理石片,屋齡可能不到十年。」石自立說,二十年以上的屋齡,若配合周遭環境,可用來當議價籌碼的元素,可從七折價開始殺起。

元素,該從何找起?比如門口有電線杆或變壓器,可以用安全性當理由;附近有高壓電塔,配合媒體新聞的報導,可以用健康因素當議價籌碼;假如隔壁有廟宇,可以 用宗教信仰,或者社區的安寧為由議價;如果旁邊剛好坐落著焚化爐,空氣可能會有落塵;傳統菜市場距離住屋太近,可能會有魚腥味或叫賣聲。

買方可以肉眼觀察屋外狀況;至於屋內,則要多問。石自立認為,要買房屋,免不了勤跑幾趟,特別是附近的水電行、老商號,或是家庭主婦閒嗑牙的中庭、公園和菜市場。

水電行是除了屋主之外,最了解屋內管線、格局的專家,「哪裡漏水他都知道。」

「可能的話,了解屋主的背景和賣房子的原因,」石自立表示,特別是屋主有資金困難,買方多拿點現金,或證明自己的貸款資格,比較容易議到好價錢。

他曾經在永和看過一間房子,這間房子樓下有一間網咖,停放著許多機車,網咖的煙味會飄散到二樓;但是內部屋況良好,又緊鄰頂溪捷運站,交通十分便利。石自立花了幾天時間,和大廈管理員打交道,才知道屋主要搬到在淡水新買的房子,想盡快處理掉舊屋。屋主的背景,便成為石自立最後議價的臨門一腳。

分辨是投資客還是自住戶,可以研判對方缺錢的壓力有多大。如果賣方是投資客,「你走進房裡,就可能聞到新漆的油漆味,漂亮的新壁紙和磁磚,」石自立解釋,專業投資客一定會將房屋重新裝潢,掩蓋壁癌等房屋本身的缺失。

相對的,如果賣方是一般想換屋的自住戶,就不會花費太多金錢重新裝潢,此時屋內可直接觀察的議價指標,包括壁癌、隔間、建材與格局。

隔間和格局該怎麼做為議價籌碼?石自立以先前經驗為例,「我們一家只有四口,他們卻有六個人的隔間,我還要花錢打通;房屋的走道太深,光線不好,要增加採光;再加上門口正對人家屋角,風水部分就又打了折扣。」

一旦找齊議價籌碼,就進入面對面的攻防實戰,這是議價的最後一關。

步驟三:殺價時有人扮黑、白臉 「理想價格」和「賣方奇蒙子」都顧到

「你開口殺價的第一個數字,便決定了這間房子的成交結果,」石自立指出。因此,別急著談價格,更應該有自信的扮演「嫌貨才是買貨人」角色。

萬一賣方認為買方太挑剔,甚至在找麻煩怎麼辦?「個案好不代表環境佳,環境佳不代表個案好,挑剔的部分可以交給眷屬,出價者要扮白臉。」石自立認為,這是議價時的大原則,買方還是要兼顧「理想價格」和「賣方奇蒙子(感覺)」的微妙平衡。

黑臉可以當著賣方的面,一一點出不滿意的地方;白臉要展現買賣誠意,安撫賣方情緒。石自立曾經買過一間成屋,依照附近的預售行情,成屋開價一千五百萬元。第一次到現場時,他依據天花板壁癌生長的程度、隔間過多等內部缺點,一一計算給屋主聽,總計要花上三百萬元的裝潢費用。

當時他先將開價打八折,再扣除三百萬的裝潢費,首次出價九百萬元。「對方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但是你不要怕,」石自立留下電話號碼,表示賣方若對這個價格滿 意再談。接下來進入思考期,他找了理由主動打電話給賣方,表示自己的太太也想看看這間房子。第二次到現場,就由太太點出住屋外部的環境缺點。
「這時候你要表示你的誠意,太太因為不滿意外部環境,還想再壓低五十萬元,但是你對這間房子本身還算滿意,也不想讓屋主難做。」若屋主的態度軟化,就是雙方亮出底牌的時候了。此時賣方出價九百五十萬元,已經接近他心目中的理想價格,石自立則從八百五十萬元慢慢往上加,最後果真以九百萬元成交。他再給對方幾萬元的利潤,就是一次雙方都滿意的交易。

談判時絕不心軟,底價不輕易棄守

石自立認為,不論如何,一定要堅持自己計算出的合理價格,並且盡可能找出有利自己的議價籌碼,而且,議價時絕對不能心軟。

根據他過去買賣房屋的經驗,內行的賣家會從每坪單價開始議起,就是吃定消費者對單價比較不敏感,或者,可能會採哀兵之計博取同情,「讓個一千元,四十坪就等於四萬元,都能買一台液晶電視和一部電冰箱了,」因此他提醒,特別是省吃儉用好不容易才存夠錢買屋的自住戶,實在不應輕易棄守。

*議價訣竅
1.上地政事務所網站幫房子做身家調查
2.勤跑住屋社區,閒嗑牙的時段,自然與主婦們攀談
3.拉家人扮嫌貨黑臉,如果自己是出價者,則扮演安撫賣方情緒的白臉

台灣保險業到底怎麼了?

作者:黃達業、整理:溫典寰  出處:Web Only 2009/03

近來頻傳歐系保險業者要出售在台業務,金融海嘯讓股市狂跌,壽險業從股市大撤退,新光人壽更因保險利差損失血,要賣信義區A11大樓。這一連串的保險業大動作,台灣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財金系教授黃達業,解析台灣的保險業到底怎麼了?

去年台灣11家壽險公司有11家淨值是負的,短短11個月蒸發3942億元,足有9個國泰人壽。接著,中國人壽1元買保誠人壽、台灣ING賣給富邦集團、安聯人壽也傳出急於找買主等,使台灣的保險業看似每況愈下。

以下為黃達業採訪紀實:
保險業受三大因素影響所甚
第一,低利率環境,對保險業衝擊最大。此段時間,全球與台灣保險業皆面臨金融海嘯,世界各國政府同樣採取降息動作,導致所有保險業皆面臨低利率環境。

第二,低利率對保險業而言,馬上面臨利差損(註1)。保單收入和投資報酬差距很大、是負的,所以變成利差損。央行七度降息,主要是救經濟和股市,卻不小心打中了壽險業。讓壽險業變慘,立刻面臨利差損。壽險業又面臨去年投資的大虧損,所以內外間造成目前現在的困境與股票的下挫。新光人壽賣樓事件是利差損所導致以外,更重要的是,過去投資產生太大損失,所以必須要靠變賣土地,彌補財務缺口。

第三,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事件,許多保險業投資太多商品,以及承擔CDS(信用違約交換)(註2)保證人或發行人角色。不管是投資或擔任發行角色,皆面臨龐大虧損。所以對保險業而言,現在是非常冷酷的冬天,因此要採取因應措施,以致於能止跌回升。

美政府不救AIG,連累台灣保險業

現在不是保險業救不救得了的問題,而是無論如何一定要救!

如果美國政府救不了AIG,對台灣或是世界,造成第二度嚴重衝擊。因為第一次時,美國政府未出手相救雷曼兄弟的痛苦教訓;倘若第二次救不了AIG,肯定出現第二度重傷。因此,美國政府第四度紓困,即使是舉債,無論如何都要救AIG,而且非救不可!

因為,金融保險是個連動性高的市場,美國政府救AIG的動作,肯定會衝擊到國內外資的保險公司股價。除了影響全球金融性,台灣也間接會被影響。

保險業已見底,將慢慢回升

台灣保險業經過上半年匯損和下半年虧損,踩了一堆地雷。但是,美國政府絕不會讓AIG倒掉,一定會撐住,所以,現在「再怎麼壞也不會比去年情況還 壞」。再者,在匯差損部份,亞洲各國包括台灣,皆採取不斷貶值動作。只要中央銀行貶值,保險公司在海外的龐大投資金額,面臨匯兌的利率會沖銷回來,例如國泰或新光金等國外有海外龐大投資的保險集團,至少會有回溫的效果。

面對保險業會不會有倒閉問題浮現,可視整體世界經濟而定。如果經濟因為各國政府採取貨幣政策,使經濟開始加溫,央行利率慢慢調高,利差損情況會慢慢 穩下來;再加上國內壽險業,大部份仍持有龐大的不動產,例如:新光將土地變賣,可以解決流動性問題;而且,匯兌利率也會沖銷過去的損失,對保險業而言,谷底已經到了,所以只會愈來愈好!

因此,今年保險業應該會慢慢的回溫、變好。現階段保險業再怎麼差、再怎麼糟糕,也不會比過去差。

保戶注意兩大關鍵

至於保戶會不會沒信心就解約,使整體保險體系鬆動而出現問題。保戶有兩個關鍵可注意:

第一,不用急著賣掉保單或投資商品。因為差的保險公司會被購併,或是大型保險公司有經營困難或嚴重虧損問題,政府一樣會伸手救。例如:不僅美國 AIG,台灣一些保險公司面臨經營困境,台灣政府也一樣會救。因為廣大的保險公司保單客戶,與銀行的廣大存款大眾,同樣屬於特許行業政府監理的對象。只要是政府作高度監理的對象,一定會採取政策,保障所有保戶權益。

第二,此時,保險公司會有新的金融創新商品出現,為保戶較有利部份。因為保險公司經營困難,必須要推出有利於客戶的商品,所以保戶此時可以逢低買進,挑選較便宜、對自己較有保障的保單。因此,保單不要急著解約、投資型保單也不要急著賣掉。〈以上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我的立場〉

註1:利差損是過去賣的保單利率為5%,各國連續降息後的影響,使現在只剩下2%的收益,中間3%的利差是保險公司現在自行要承擔。

註2:「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CDS)是國際金融市場交易最廣的「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

什麼是「好工作」?

文/劉孟奇
2009年3月 Cheers雜誌

如果任意問一個大學生:「你畢業後想做什麼?」大概最常聽到的答案會是:「我還不確定,不過我家人希望我畢業後能夠找到一個『好工作』。」

「找一個好工作」似乎是許多台灣父母對於兒女最大的期望,也成了許多年輕人最明確的「志向」。為了找一個「好工作」,所以要念一個「好學校」、「好科系」,並且要有「好成績」,升學壓力及「錙銖必較」的分數競爭,也隨之籠罩許多人的童年與青春。

最近這一波嚴重的全球經濟不景氣,正好提供機會,讓我們好好想一想:什麼是「好工作」?
這麼說好了,如果四年前問你:DRAM、面板業、金融業是不是好工作,你會怎麼說?如果兩年前這麼問呢?現在呢?

想找一個「好工作」並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對於「好工作」的定義是什麼?我的觀察是,許多父母心目中的「好工作」,第一是要「很熱門」,第二是要「高穩定」,第三則是要「待遇福利好」。

但是,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洪流當中,現代經濟的特徵就是產業結構變動迅速。今天的熱門,很可能不到四年就成為票房毒藥;今天的冷門,搞不好四年之後正好鹹魚翻身。既然沒有父母敢說自己有一顆可以預測四年後產業變化的水晶球,那麼要子女追逐熱門工作又有什麼意義?
此外,「工作穩定度高」真的是好事嗎?對於年輕人而言,在多變化的就業環境中,最大的保障並不是「找到一份不會變化的工作」,而是能夠從充滿挑戰的工作中廣泛學習、淬礪成長,並從中充實自己的「核心就業能力」,以致不管轉換到任何工作,都可以有顯著貢獻。

今天如果一個年輕人「有幸」進入一個「現在看起來很穩定,沒什麼挑戰」的工作,結果一段時間後大環境丕變,原來工作瞬間蒸發,但是這個人卻缺乏不同領域的知識與鍛鍊,同時又在安逸的環境中消磨了面對變化與接受挑戰的勇氣,這恐怕才是「不可承受的風險」。

在我看來,對一個年輕人而言,一份「好工作」就是能讓他產生熱情,能夠在其中看到自己實實在在做出的貢獻,能夠讓他從挑戰中磨練成長,同時又能讓他自食其力,這就夠了。

如果父母過度重視子女畢業後的工作能不能「福利好,待遇高」,卻不重視這份工作能不能讓他們感到意義與價值,能不能讓他們在其中得到充分磨練,那麼這不只侷 限了子女的長遠發展性,恐怕也會讓他們在一出社會時,就無法彎下腰來「屈就」一份無法達到「錢多事少離家近」理想的工作,而成為名副其實的「草莓族」。果 真如此,只怕就正好應了「愛之適足害之」這句古訓了。

※本文作者劉孟奇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其部落格網址:http://blog.roodo.com/lakatos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錢放銀行,累積現金;錢進保險,創造資產

最近在介紹一些比銀行安全、比定存利息更高的商品,希望大家可以趁現在體會核心資產配置的重要性時,常常聽到大家說現在時機不對;因為錢都卡在股市了。而且以現在的景氣,感覺保留現金比較重要。

這些想法是對,也不對!

保留現金是對的,因為現在不管把錢放在那,感覺都不安全。股票跌了一屁股,債市也有風險;因為銀行現在更謹慎的把關,公司變得比較難借錢或者要花更高的成本借錢,導致公司經營或現金流動不順,較容易產生還不起債的情形。如果買的是外國債,則會有滙兌風險。

可是,保留現金在銀行也不是全然安全。第一,銀行的利息太低,有通貨膨脹的風險。第二,銀行的存款保險最高150萬(現在是暫時全額啦),超過一定金額感覺也不放心。更重要的是,利息所得如果超過27萬要被課稅,或者被拿來和房貸利息相抵,沒法節稅。想想看,賺利息錢已經很辛苦了,還要被拿來撥第二層皮,那不是很悲慘?

那麼,有什麼地方可以是真正安全,不被課稅,利息有機會打敗通膨呢? 嗯…你覺得學習傳說中的包租公和包租婆,靠固定收取的租金來退休的生活如何?

想想看,如果有一間保証穩定收租,房價年年增值,建商隨時收購而且不用繳任何所得稅,房屋稅,土增稅,遺產稅的房子,你有沒有興趣?

這個內容是這樣的,假設一個30歲的有為青年決定開始投資這樣一間小套房:

一年繳約12萬的房貸,第二年開始收租30,000(等於放300多萬在銀行才有的利息!),20年房貸期滿後租金加倍增為60,000,總共繳20年255萬。到80歲時租金收益共約246萬,且房屋增值為約1200萬;任何時候想賣,保誠保証收購(80歲時收購價約1千萬),而且,所有的收益不課稅!

更特別的是,20年繳費期間如發生任何事故導致2-6級殘,房貸由保險公司幫你繳下去,且所有權益都在!

你準備好要蓋一間這樣的黃金屋了嗎?

投資"流行時裝"?





轉貼自 FT中文網


在《欲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中有一個情節,凱莉(Carrie)責備自己因著迷Manolo Blahnik的鞋而無力購買公寓。她說:“我竟然成為生活在鞋堆中的女人。”她預期自己的鞋類資產將會超過她的房屋資產,或者更確切地說,是缺乏房產。

凱莉不是唯一一位崇尚投資於時尚的女性。配飾設計師Beverly Feldman說:“我的退休基金將來自我的(服飾)收藏。我從來不存錢。我是一個購物狂——在上世紀80年代,我買不夠服飾珠寶。最近,我決定不要任何東西了,只要在eBay上開一家店。每件東西現在的賣價都超過我以前支付的價格。我有一個鍍了黃銅花紋的木手鐲和與之配對的耳環。我在1985年用 800美元購買了這一套,現在它賣了1000美元。我賣了我的香奈兒(Chanel)珠寶,其中包括一個腕扣式手鐲,這個手鐲的成本為500美元,賣了 600美元。我本該多買一些。”

Holly Brubach是一位時裝顧問和古董服飾迷,最近,她與時裝零售網站Yoox.com合作售賣馬蒂斯(Matisse)的繆斯女神——Rosamond Bernier的古董衣收藏。她不是特別相信Holly的話:“我們這行中的人一直都在試圖找到一些方式,來證明我們花在衣服上的錢是正確的。Rosamond有一件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簡稱YSL)設計的迪奧(Christian Dior)舞會禮服,可能會賣1.2萬美元,而我確定她在1959年付的不是這個數。但你必須考慮通貨膨脹:如果Holly把那個500美元投資了的話,那麼她賺的錢將比600美元多得多。”

有些種類的服裝,毋庸置疑,一定會增值。在每年舉辦8場時裝、葡萄酒及珠寶拍賣會的芝加哥拍賣行——Leslie Hindman的拍賣會上,某些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拍品為它們原來的主人掙了相當多的錢。在2007年12月,一件與電影《桃色交易》(Indecent Proposal)中出現過的裙子一模一樣的Thierry Mugler長裙賣了2800美元,而賣家是在近15年前用300美元購買的。同樣地,一件最初以500美元買下的Halston雪紡綢晚禮服賣了3200美元,而來自同一位設計師的金銀絲長裙賣了2000美元,大約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這個商標全盛時期最初零售價格的4倍。在佳士得 (Christie's)去年10月於倫敦舉行的“復古:前衛時裝”的拍賣會上,一件聖羅蘭的狩獵裝賣了1萬英鎊,比它在1968年的原始價值高出許多。

佳士得紡織品主管Pat Frost表示:“狩獵裝是衣服保持了自身的價值,並且實際上超過了原有成本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同時,它也是某件事物在那個時代無法讓人容忍, 而如今卻被視為標誌性和突破性事物的好例子。在上世紀70年代,女性甚至不穿褲子,更別說狩獵裝了。”

eBay最大的古董衣店鋪之一——Ricky's Exceptional Treasures的店主Ricky Serbin表示,通常,曝光次數較多的衣服賣價比它們的原價要高得多。“我們曾經得到了一件湯姆•福特(Tom Ford)設計的Gucci白色鎖眼裙,Toni Braxton在有關福特從Gucci退休的宣傳活動過程中始終穿著這件衣服。它賣了約4500美元,大概是其原有價格的兩倍。我們賣出的另一件超過原價的衣服是一件帶有緊身內衣束繩的Atelier Versace長裙,這件長裙曾先後被碧昂斯(Beyonce)和Versace Barbie穿過。

那麼,哪些服飾消費者可以預期它們會升值?Serbin表示,堅持持有來自高緹耶(Gaultier)、聖羅蘭、Galliano、McQueen和Marc Jacobs的某些物品會非常有利可圖。Serbin說:“最近,我在銀行看到了一位老婦人穿著最早的Marc Jacobs藏品——笑臉毛衣,我花500美元買了下來,可能是她在1986年所支付的價格的5倍。”

Leslie Hindman古董服裝及配飾主管Abigail Rutherford建議押注“一些概念設計師,比如川久保玲(Comme des Garcons)、渡邊淳彌(Junya Watanabe)、Martin Margiela和Rick Owens。你在關注所有對時尚有新想法的人;你要瞭解誰正處在非常重要的時刻。比如說,來自Nicolas Ghesquière的標誌性服飾可能會增值,因為他讓巴黎世家(Balenciaga)重新復活了。”

事實上,經典品牌的復活也能使價格上漲。5月份,Leslie Hindman以1300美元賣出了一件Holston長裙,不久前,製片人Harvey Weinstein宣佈他將收購該品牌。3年前,這件裙子的價格是225美元。

同時,經典服飾或許不會獲得巨額利潤,但至少它們會保持價值。盧瑟福表示:“我們發現愛馬仕(Hermès)和香奈兒的價格極高。現在,你可以以大約 6000至7000美元的價格購買一個新愛馬仕Kelly包;去年12月,我們以相同的價格拍賣了一隻2002年的Kelly包。”

佳士得的Pat Frost同意上述看法。“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買一些處於最前沿和引人注目的物件,堅持持有幾十年不要出現磨損,直到世界開始同意,你的品味無論是現在,還是以前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嚴格說來,手提包——而且的確只有愛馬仕的鱷魚皮手提包——才是最佳押注物件。12月份,我們賣出了23只愛馬仕Kelly包,而且賣價均超出了它們的購買價格。”
譯者/董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