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日 星期日

最基本的波段操作 – 利率循環

多年來我對多頭空頭市場的判斷, 就很簡單的是以”利率”的走向做標準, 基本上是很簡易好用的, 任何投資人(散戶, 大戶, 或法人)都可以因此掌握8-90%以上的景氣方向, 也自然可以在投資上有8-90%以上的正確率, 而不易賠錢, 方法雖然簡單, 但我保證, 專業的水準也大概就是這樣了.

初步的描述是這樣子的 : 「在央行升息的過程, 持有股票(或股票基金), 不要持有債券(或債券基金), 反之, 在央行降息的過程, 持有債券(或債券基金), 不要持有股票(或股票基金)」


這裡談的央行, 目前是以美國的FED(聯準會)為主, 歐洲央行, 中國, 日本, 台灣的央行也都可以考慮, 因為各央行的利率動向都有高度的相關, 在目前為止, 也都是以美國的FED馬首是瞻, 所以我建議不論你投資的是哪一國的股市, 就看FED的動作就可以了. 因為FED升息或降息的動作是深受全世界注意的訊息, 所以各報(尤其是國內的經濟,工商)都會在顯著的地方報導, 所以你唯一要做的功課, 只是天天看報紙就好, 大概就不會錯過.

基本上政府升息, 引導利率往上走, 是一種緊縮的過程, 是一種認為景氣過熱, 需要冷卻的動作, 照說政府是在做”空”, 但是請想想, 政府為何要冷卻景氣? 不正是因為景氣是好的, 才需要冷卻嘛 ? 所以只要央行今天告訴我們他們的決定是要持續升息, 就等於告訴我們景氣是持續熱的好的, 所以請持有股票

相對的, 政府降息是一種刺激景氣的政策, 是在寬鬆資金, 拉抬景氣的做法, 但是一樣, 政府為何要”救”景氣 ? 不就是因為景氣不好嘛 ? 所以只要央行持續降息, 就表示景氣持續不佳, 這時候, 請不要持有股票, 請持有債券, 或持有現金 (現金是王)

各國央行都是請了一堆博士, 蒐集了上千上萬的經濟數據來研讀, 他們的結論, 我想我們要是輕忽了就可惜了, 此外, 升降息的決定一旦做出, 一定會持續一段時間, 這時間少說也是以”年”為單位的, 而不會今天升明天降的讓人無所適從. 所以是非常合適做為波段操作者多空的參考.

l 進場買進(股市)的時點 : 再進一步的分析, 最好的買點, 就是在長期的降息後,剛剛開始由降息循環進入升息循環的時點, 那時正好就是標示出景氣開始由衰退進入復甦, 所以趕緊買進股票, 在央行沒有降息之前, 請不要賣出 (不管你賺了多少趴)

因此, “最後一次降息”到”第一次升息”就是股市的最佳買點了, 如果是保守一點的人, 當然可以等待降息後的”第一次升息”, 但是市場總是有效率的, 所以往往此時股市已經上漲了一些, 所以對專業的投資機構來說, 他們喜歡在”最後一次降息”附近進場, 所以如何研判是不是降息循環中的”最後一次降息”就是專業人士喜歡做的挑戰了, 不過一般判斷的方式也不難 :

n 央行自己會透露 : 尤其是美國FED主席講的話更是動見觀瞻, 如果FED主席”透露出景氣已經止穩, “降息已無必要”, “降息機率已低”,”將不再降息”,”可能考慮止降回升”………等類似的話, 放心, 隔天美股肯定大漲, 如果是在連續經年的降息後冒出這句話, 那隔天市價買進都是OK的, 千萬別怕追到高價.
FED主席講話的頻率很高, 幾乎每個月都有, 台灣的報紙肯定也是每篇都會報導, 我們要做的就是每個字都去讀就是了.

n 一些相關的經濟指標會先變好 : 消費者信心, ISM採購經理人指數, 上市公司的訂單, 甚至於一些公司的獲利狀況, 都會慢慢上來, 這一點就是專業的人才會追蹤的比較緊了

n 股市也常會自行先落底 : 這也是專業投資人才比較好做的的, 股市下跌中最低點出現的時間並不一定, 底部最常見的是在最後一次降息之前, 但是也有在最後一次降息到第一次升息之間出現的, 非常非常少, 也不太可能, 在第一次升息之後才出現股市的底部, 但是做為非專業的你並不用太擔心, 因為就算是錯過股市的最低點, 就算是在第一次升息確定後你在進場, 你最多也只錯過一點點空間, 未來整個升息循環都會是你的, 那是上倍的利潤在後面

如果投資的金額不小, 其實可以把錢分成幾筆, 在預期是最後一次降息時開始進場加碼, 然後分批進場, 一直加到第一次開始升息的時候買到滿倉, 是很安全穩當的做法.

以現在(2008/11)的景氣位置來說, 我們都知道全世界央行不斷的在降息, 也就是全球景氣顯然是在衰退的過程, 由各國央行主席所發表的言論來看, 也都一直表示 : 還會有”持續降息”的狀況, 也就是顯示景氣的狀況還會不理想下去, 所以對穩健的波段投資者來說, 是還不需要投資股市的, 相對的, 就多放債券或現金, 至於會不會反彈 ? 政府護盤在買什麼, 有沒有效 ? 某些股票是不是跌深了 ? 這些都是藝高膽大的人在”摸”的, 對穩健的波段投資者來說, 我會建議你持續觀察各國央行的動作就好.

l 賣出(股市)的時點 : 顯然, 賣出股市最好的時機, 就是景氣自繁榮擴張開始下滑的時點, 也就是央行由一路升息, 轉為降息的時候

也是一樣, 高明的人想抓”最後一次升息”, 穩健的人等”第一次降息”再賣出股票(股票基金)就好, 判斷最後一次升息的方法也一樣不難 :

n 央行一樣會透露 : 如前面一樣, 央行會透露這次將是最後一次升息, 暗示未來可能利息會降, 那也等於就是說 : 景氣到此為止了.

n 一些指標會先下降 : 景氣擴張的過程, 免不了的會伴隨物價的上漲, 也許是一般民生物價都會上漲, 以前也有過房地產的價格大漲, 也可能是原物料如石油的上漲, 一開始因為景氣好, 消費者還付的起, 所以也不以為意, 景氣擴張的速度也就不會減低, 但是慢慢的, 消費者會開始
不願再付那麼高的價格, 所以消費成長會出現停滯下滑, 相關的指標, “經常”就會比央行的決定降息要提早出現(央行這時候大多還在擔心通膨死灰復燃呢), 所以專業的投資者可以多加注意這一方面的問題

我們在高點的壓回, 常常讓我們的感覺很突然, 很多是泡沫突然的破滅, 或是股市突然的崩盤, 好像景氣回檔的訊號很難掌握, 但事實上, 如果仔細研究, 我們都可以發現到消費需求的狀況會在數月前就開始往下了, 但是往往是我們”人性”的一面讓我們選擇忽略, 這又是投資心理面的問題了.

還是老話一句, 藝高大膽的人可以去抓最後一次升息的高點去賣, 但穩健, 沒那麼多時間的波段投資者就還是等央行開始降息再賣出持股也沒有什麼關係, 我們回想今年這一波段, 你要是在各國央行第一次降息就出清持股, 雖然沒有賣到最高點, 但是現在回頭看看, 不也少了很多的損失嘛 ?

如果依照各國央行的升息/降息循環來操作, 您可能幾年才做一次買進, 幾年後才會做一次賣出, 然後都能賣在相對的高價區, 也都能買到相對的低價區, 可是我們多少人能做的到 ? 我們會想很多很多, 漲了怕漲太多想賣, 賣了還漲又會想貪……跌了我們總用長期投資來安慰自己, 然後再跌死心了才賣, 賣了不跌又恨, 賣了又漲也不知道要不要搶進……………

當下次再發現自己在這樣的狀況中, 請冷靜的想想, 現在央行在升息還是降息, 代表景氣好, 還是不好, 景氣好, 就買進(或持有續抱), 景氣不好, 就賣出(或抱現金觀望), 幾年才做一次動作, 你就可以掌握80-90% 的波段利潤!

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名醫診斷防癌險

* 2011-04-01
* 第268期
* 文 編輯部 葉惠娟

扮演彌補健保缺口的商業防癌險,在癌症醫生的眼中,是否符合最新治療的腳步?在聞癌色變的年代,防癌險給付的內容哪些值得主管機關與業者重新檢視?

癌症已連續二八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根據衛生署九八年統計,每六分五六秒就有一人確診罹癌。醫療科技進步,罹癌不再是絕症,卻成為需要長期抗戰的慢性病,雖然有全民健保發揮了重要的醫療支付者角色,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從住院、手術治療、術後放化療、術後門診等都有需要自行負擔的費用。

看準消費者的需求,產、壽險公司紛紛推出防癌險,從帳戶型、倍數型保單,到強調一次整筆給付的還本型商品,都在市場造成銷售風潮。但從早期治療或更積極的健康管理來看,防癌險的理賠給付還可以做得更好。

治療才給付的保險 不夠

談起罹癌後的醫療支出,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謝瑞坤指出,罹患癌症後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早期發現的癌症,平均治療期間需要半年,再者,雖有新式療法可縮短住院期間,但手術後還是需要適時休息讓身體復原,為了安頓家庭,消費者需要的不只是接受治療才能給付的保險商品。

也就是說,只規劃接受治療才分項定額給付的帳戶型、倍數型防癌險,患者將面對工作與治療癌症的衝突,若要因應家中經濟收入驟變的情況,仍有賴罹癌後即一次給付保險金的還本型防癌險或重大疾病險。

提高門診保險金 減少住院給付

對於治療才給付的定額型防癌險,癌症醫師一致認為,門診保險金給付額度低或不給付,致使患者透過醫師安排住院領取較多的保險金,造成醫療資源浪費。

謝瑞坤說,門診保險金通常只有住院日額的一半,如果買的單位數不高,充其量只能補助患者就醫的交通費,若要進行化療,早期有些防癌險甚至規定必須住院才給付化療保險金,造成門診化療的保戶無法獲得保險理賠,部分保戶甚至因此提出住院的要求。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任陳鴻華呼應,有些癌症險保單只理賠注射式的化療藥物,造成有些患者只好放棄較方便的口服化療藥,改選注射式的藥劑。

萬芳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梁永昌也遇過為了領癌症保險金而要求住院的患者。他說,5FU、白金類藥物是目前最常用的化療藥物,其中5FU需要連續治療九十六小時,但醫院可以提供注射設備,患者不一定要住院。

減少住院給付 新式手術應給付

癌症的新式療法不斷推出,市售防癌險足以支應相關醫療支出?

謝瑞坤指出,確診癌症後,傳統手術未必是治療的必要程序。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專任主治醫師黃家彥補充,以婦癌治療為例,子宮頸癌第2a期之前才可開刀,第2b期後以化療、電療(或稱放療)為主。

梁永昌說,放射手術加上精準的影像導引,俗稱無血刀,是目前治療肺癌最新的方式,二週三次為一完整療程,五年腫瘤控制率達九七.六%,較傳統手術治療效果佳,最適合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好且不適合麻醉的早期肺癌患者,但健保並不給付,自費約需三十萬元。

檢視防癌險保單,手術給付是基本配備,但單位數買得不夠高,患者就必須自掏腰包,至於動輒數十萬元的新型雷射療法,有的保險公司只比照一般放射線治療每次給付一千元保險金,有的公司甚至以未納入精算為由不予理賠。

強調彌補健保給付不足的防癌險,應重新思考新型雷射療法的給付認定,與其給付因住院而衍生的種種費用,或因為不理賠造成的糾紛,不如檢視新式療法節省的保險理賠成本,合理給付病患自行支出的費用。

治癌理賠步步升 預防醫學萌契機

如果新的治療方式只能短暫延續患者的生命,或者只是消極的抑制癌細胞生長,謝瑞坤表示,患者與家屬都要考量是否值得花這筆錢。以標靶藥物為例,若要自費用藥,光一個月的藥費就要十多萬元,一旦停止用藥,癌細胞又會復發,口袋不夠深根本無法負擔。

新型放射療法的費用也不低,黃家彥以子宮頸癌為例,傳統放射療法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包括放射性膀胱炎或直腸炎,選擇自費的影像導航螺旋刀治療系統,雖然可以有效減少後遺症,但一次療程需要十五萬元。值得一提的是,影像導航螺旋刀治療系統,只能控制癌細胞成長,無法達到治癒的效果。

癌症的治療費用高,保險公司若要有效控制癌症險的損失率,有必要從預防醫學角度省思,以保險給付鼓勵保戶作好健康管理,不但有助於提升公司形象,同時減少癌症治療的鉅額理賠。

中醫治癌有積極意義 保險應理賠

中西醫併治腫瘤,已成為許多醫院強調的治癌方式,但保險公司認為中醫科學論證不足不予理賠,合理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中西醫師陳建宏指出,癌症患者接受西醫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將延遲下一個階段應正常治療的時間,例如白血球過低被迫暫停化療計劃,如果採取中西醫併治,有助於縮短等待時間,甚至節省不必要的醫藥費用,因此中醫治癌是有積極意義的。

對於中醫治癌介入的時間點,陳建宏分析,包括手術前、手術後、電療前,手術前若身體較虛弱,透過中醫治療有助於調整身體至最佳的治療狀態;手術後如有氣滯血瘀現象,中醫療法有助於暢通氣血、恢復體能;電療前透過中醫活血化瘀的藥物,已經被證實可加強電療效果,減輕電療造成的口乾舌躁症狀。

陳建宏強調,中醫與偏方不同,合格中醫師開立的藥物是來自GMP藥廠,而且藥物透過炮製,去除有毒成份、提煉有效成分,並通過重金屬、農藥檢驗,但偏方並沒有上述嚴謹的把關過程。

業務人員銷售防癌險時總是說可以彌補健保缺口,但許多保戶在罹癌後才發現,防癌險的缺口也不少。癌症醫生對於規劃商業防癌險,多持肯定的態度,因為患者可以透過保險給付獲得更好的醫療照顧。但也期許保險公司能夠跟上醫療科技的腳步,以及預防醫學的新思維,同時達到保戶做好健康管理,保險公司降低損失率的雙贏局面。